现代意义的国学
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“国学”的概念,发生的时间比较晚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,当时 “西学东渐”改良之风正值炽热,张之洞、魏源等人为了与“西学”(又成“新学”)相对,提出“中学”(中国之学,又成“旧学”)这一概念,并主张 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(初由冯桂芬提出 ,后由张之洞在枟劝学篇枠中系统阐述),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,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。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,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。 其中,“中学”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、新民、止至善;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,“西学”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、教育、外贸、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。
1902年,变法失败后,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,一个被迫远走东洋,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。1902年,黄遵宪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,梁启超提出要办《国学报》,黄遵宪回信表示反对,认为此时办《国学报》还不是时候。黄梁通信提到的“国学”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,而是学术的概念。张之洞讲“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”,梁启超讲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无论是“旧学”还是“中学”,说的都是国学,即中国固有的、千年传承下来的’学问’。”这说明至少在1902年国学这个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。
1905年,刘师培、章太炎、邓实等人创办《国粹学报》。邓实先生撰文说:“国学者何?一国所有之学也。有地而人生其上,因以成国焉,有其国者有其学。学也者,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,而自治其一国也。”“国学”也可以说是“民族国家之学”(《国粹学报·国学讲习记》第19期)。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,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。
国学的当代价值
国学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,是我们用以安身立命之所在。人们之所以热爱和亲近国学,原因就在于它能解决人们精神、心灵以及思想层面的种种问题,给予我们人生以营养、力量和智慧。今天我们弘扬国学重点是,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它的当代价值,指导现实社会,从而为我们每个人的当下人生服务。
新时代下的国学应该是:
“新国学心生活”:国学+心理学=中国式精神生活+中国式心灵养生+中国式雅致生活
你不一定要做国学讲师,但你一定要懂国学。
弘扬国学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
弘扬国学关键是要发心,要身体力行
马一浮说:“正人说邪法,邪法也是正;邪人说正法,正法也是邪。”
中国传统学问最大的特征就是“知行合一、体悟不二”。
要将“纸上的学问”转化成“生命的学问”。
①刘梦溪先生在剖析目前“国学”热时,提出两条重要原则:“传统不能割断,世界不能脱离”。对历史的反思,对传统的承继,目的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,为现代化建设所用。要避免“为了传统而忘记今天、为了中国而忘记世界”这种不恰当的思维方式。钱钟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:“东海西海,心里攸同;南学北学,道术未裂”。钱先生追求“同”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尽管人类在文化方面、文明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,但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面前,比如生存的渴望、对灾难的应对等人性的追求方面,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,这不是以国家、民族作为分界的。当前我们弘扬国学、重建传统的过程中,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,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、共相的东西,我们也不可以例外。
②著名学者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指出:“启蒙运动百年以来,尚未解决的真正问题有两个:其一是如何将‘好的’文明内化为中国人能够认同的‘我们的’文化;其二是如何将‘我们的’文化提升为全人类普世的文明”。
③111岁的周有光先生提出:要站在世界看中国,而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。
2009年104岁时,周有光撰文指出:“复兴华夏文化,不是文化复古,而是文化更新;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,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。根据现代需要,用科学方法,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。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,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。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。”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